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09日 浏览次数:
清明时节,细雨如丝,为天地笼上一层朦胧的轻纱。雨滴轻敲青石板路,溅起细小的水花,空气中飘散着湿润的泥土芬芳。这缠绵的春雨,让人不由吟诵杜牧那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然而,这微凉的雨丝并未阻挡人们踏青的脚步,反而为春日平添几分诗意。
踏青途中,我们特意前往李大钊纪念馆。远远望去,青砖灰瓦的建筑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。走进展馆,时光仿佛在此凝固——泛黄的手稿、珍贵的照片、简朴的衣物,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。在“青春”展厅,李大钊先生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”的呐喊犹在耳畔;在“信仰”展区,他从容就义前留下的最后影像令人肃然起敬。站在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前,但见他目光如炬,右手微抬,仿佛仍在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。窗外春雨潇潇,更添几分追思之情。
离开纪念馆,途经青春广场。雨后的广场上,一群高中学生正在举行诗歌朗诵会。他们清朗的声音在春风中回荡:“青春不是年华,而是心境;青春不是桃面丹唇,而是深沉的意志...”我驻足聆听,忽然明白:青春从来不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,更是一种永不停歇的精神状态。就像李大钊先生,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,仍保持着青春的激情与理想。广场中央的日晷雕塑上,“青春万岁”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:只要心中有火,眼里有光,青春就永远不会褪色。
午后,来到古滦河生态公园。雨后的公园焕发着勃勃生机,新柳垂丝,轻抚水面,樱花带雨,落英缤纷。古滦河水清澈见底,倒映着两岸初绽的海棠。孩子们在亲水平台放纸船,老人们在栈道上悠闲漫步。湿地保护区里,白鹭时而掠过水面,野鸭带着雏鸟在芦苇丛中嬉戏。最令人惊喜的是河畔那一片杏花林,粉白的花朵缀满枝头,微风过处,花瓣如雪纷飞,为游人铺就一条芬芳小径。
沿河而行,偶遇几位老者在古亭中祭奠先人。青团、艾粿、浊酒,简单的供品饱含深情。他们轻声细语,仿佛在与逝者唠家常。这场景让人顿悟:清明不仅是节气,更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纽带,连接着过往与当下。
暮色渐浓,云开雨霁。西天的晚霞为古滦河镀上金边,归巢的水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。回首望去,青春广场上仍有年轻人载歌载舞,纪念馆的轮廓渐渐隐入暮色,而河岸的街灯已次第点亮。这个清明,雨中的追思与晴时的欢欣交织,青春的热血与岁月的沉淀交融。归途上,衣袂犹带杏花香,心中满是对生命的感悟: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,青春是奋斗的精神,而清明则是生命的礼赞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,我们缅怀先人,珍惜当下,更要以青春的激情拥抱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