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详细页

工程人视角下的苏东坡实践与思考

来源:岩土公司 尹强  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09日  浏览次数:

打印

  《苏东坡地理》是《地理中国》一套4册丛书中的一册。它的作者张星云是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主编,他以苏东坡的宦游轨迹为线索,从四川眉州到海南儋州,跨越北宋大半疆域,将他的漂泊与成就、困境与豁达,通过地理坐标一一呈现。这本书比较好读,首先在于它用清晰的“空间逻辑”串联起苏东坡的一生,这种写法既像一张动态地图,又像一部纪录片,让我们能直观感受苏东坡如何在不同地域中品味出人生百态。书中还大量结合实地考察,比如苏东坡在杭州疏浚西湖、设计苏堤的工程实践,既有历史文献的梳理,也有对现代地理环境的观察。这种古今对照的写法,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苏东坡的治理智慧如何落地。

  作为工程人,我读《苏东坡地理》最震撼的是他用系统性改造重塑地域空间。书中串联起苏东坡在不同地区的治理实践,这种空间变换的叙事方式,恰似工程师从勘察、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思维。例如,苏东坡在杭州疏浚西湖时,不仅解决淤塞问题,还巧妙利用淤泥修筑苏堤,并设计三座石塔划定生态保护区,形成“疏浚—利用—管理”的闭环系统。这种“一箭三雕”的工程智慧,与现代土木工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不谋而合。

  苏东坡始终用民生导向思维贯穿工程实践。在海南儋州,他指导百姓开凿水井,将“咸滩积水”改造为清洁水源,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质净化逻辑。而在杭州,他改良六井引水系统,将竹管升级为瓦管并覆以石槽保护,这种“技术迭代+材料优化”的思路,与当代市政管网改造中追求耐久性和维护便捷性的目标高度一致。更令人钦佩的是,他甚至在贬谪黄州期间发明“分洪导流法”抵御洪水,展现了工程人因地制宜的思考力和应急力。

  从项目管理角度看,苏东坡用全流程管理树立千年典范。他在杭州运河治理中,通过设置龙山水闸实现潮汐分沙,既解决淤塞又降低维护成本,体现了“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”的前瞻性。而在儋州推广农耕技术时,他采用“理论教学(如《劝农诗》)+实践指导(如改进农具)”的双轨模式,与现代工程培训中的“课堂+现场”方法论异曲同工。更值得借鉴的是,他制定《西湖管理条例》规范水域使用,将短期工程成果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,这与当代工程验收后移交运维的流程设计如出一辙。

  作为工程师,最有共鸣的还有苏东坡用极简的创造力突破资源枷锁。海南贬谪期间,他用椰子壳制帽、以桄榔叶筑屋,这种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,恰似现代偏远地区工程中的“低技高用”策略。书中记载他改良儋州饮水设施时,还有着“技术普惠”的意识,绘制了简易水脉图指导百姓开井。

  《苏东坡地理》让我看到,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,更是一位古代总工程师。他的实践揭示了工程的本质——用技术回应人的需求,以智慧弥合自然与文明的裂隙。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,我们仍面临西湖般的生态修复难题、儋州式的资源短缺挑战。而苏东坡带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,真正的工程精神,不是征服自然的技术傲慢,而是让工程本身成为自然的一部分——就像苏轼的苏堤,既是防洪的屏障,也是风景的诗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