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27日 浏览次数:
“我常常出神地望着祁连山,它是那样的挺拔,山峰陡峭,棱角分明,直刺蓝天;它是那样深邃,层峦叠嶂,山重水复,深不可测。”翻开《温家宝地质笔记》,这诗意的开篇瞬间将我拉入地质工作者眼中的壮阔山河。这部著作汇集了温家宝同志1968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心血结晶——160余篇笔记、24篇回忆文章和632幅珍贵手迹影印件。全书以野外地质考察笔记、管理工作笔记、调研笔记、学习研究笔记四部分,立体呈现了一位地质人的奋斗足迹,更无声镌刻着那个年代地质工作者的风骨与坚守。
踏遍崎岖寻真知:野外的“脊梁”
跟随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的墨迹,我仿佛置身于祁连山的风雪与北山戈壁的荒凉。环境之苛,条件之苦,非亲历者难言其万一。 每一次攀爬,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。然而,退缩从未是选项。温家宝同志以精准的笔触记录地质构造,以细腻的素描勾勒地貌轮廓。那句“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,也要实地观测,认真记录一切”的誓言,正是“脚踏实地的求真精神”最朴素的注脚。在祁连山六年,他从未落笔圈定一个“遥测点”,坚持用脚步丈量大地,逐层剖析岩层奥秘,最终主导编制了1:20万区域地质报告,发现矿床、矿点120余处。这份对地质现象的“零距离”敬畏,这份对科学真理近乎严苛的执着,是地质工作者挺立的脊梁,也如重锤敲击我心。它拷问着:当困厄来袭,我能否拥有这般磐石般的信念?
肩挑重担谋远略:管理的“格局”
管理工作笔记,则展现了角色转变后的视野与担当。从技术骨干到领导者,身份在变,对地质事业的赤诚从未偏移。1982年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时,他敏锐指出:“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与先行”。这高瞻远瞩的论断,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地质工作锚定了战略航向。读此,我豁然领悟:无论身处何位,格局与使命感的重量,远胜于一己得失。只有不断提升,方能扛起为集体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任。
俯身基层听心声:调研的“根系”
调研笔记,是深扎大地、倾听脉动的生动写照。担任地矿部副部长期间,他三年下基层竟达200余天。1982年,一次134天的东北三省之行,足迹遍及30余个地勘单位。由此凝练的改革思想——“改革是动力,整顿是基础。不改革,地质队没有活力;不整顿,改革缺少基础条件”——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。笔记中,“政企分工”“技术骨干培养”等务实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。这种“唯真唯实”、力戒空谈的作风,如清泉涤荡。它昭示:工作之“根”,必深植于实践沃土;破解难题的钥匙,永远在基层一线。
求知若渴砺锋芒:学习的“引擎”
学习研究笔记,则彰显了终身学习者的热忱与定力。地质笔记不仅是技术档案,更是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熔炉。他笃行“学习—思考—实践”的循环,无论身处风雪勘探途,还是案牍劳形时,知识的汲取从未停歇。这种刻入骨髓的求知本能,是照亮前路的明灯。在信息奔涌的今天,它更如警钟长鸣:唯有永葆学习的饥饿感,不断自我淬炼,方能立于时代潮头。
合上书卷,封底那句“没有翻不过去的山,也没有到不了的岭”依然在耳畔回响。当地勘行业面临转型阵痛,当“躺平”低语试图消解奋斗的意义,温家宝同志在祁连山巅点燃的那簇精神烛火,穿越时空,依然灼灼燃烧。它映照出最珍贵的品质:在无人见证的角落,恪守专业的尊严;于浮躁喧嚣的洪流,守护求知的纯粹。
《温家宝地质笔记》远非一部地质工作实录。它是一座蕴藏着信念、担当、求实、进取与热爱的精神富矿。它无声地宣告:真正的成就,从无捷径可走,唯有以热爱为犁,以信念为锚,以严谨为尺,以不懈为刃,才能在人生的岩层上,刻下属于自己、亦能照亮他人的不朽印记。